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理学中的一种现象。该效应的基础是电磁辐射是由一系列称为光子的粒子组成的。当一个光子击中金属表面的一个电子时,该电子可以被发射出来。放出的电子被称为光电子。这种效应也被称为赫兹效应,因为它是由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发现的,但这个名字并不经常使用。光电效应有助于物理学家理解电子量子性质。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就是因为光电效应而产生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定律并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显示电子如何从金属板上发射的图示Zoom
显示电子如何从金属板上发射的图示

机制

不是每一种电磁波都会引起光电效应,只有一定频率或更高频率的辐射才会引起这种效应。所需的最低频率被称为 "截止频率 "或 "阈值频率"。截止频率被用来寻找功函数w {displaystyle w},即保持能量的数量。{\displaystyle w}它是将电子固定在金属表面的能量。功函数是金属的一个属性,不受传入辐射的影响。如果一个频率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大于截止频率,那么发射的电子将有一些动能。

通过E = h f = K E + w {displaystyle E=hf=KE+w}找到引起光电效应的光子的能量。{\displaystyle E=hf=KE+w}其中h {displaystyle h}{\displaystyle h}普朗克常数6.626×10 J-−34sf {displaystyle f}f是电磁波的频率,K E {displaystyle KE}{\displaystyle KE}是光电子的动能,w {displaystyle w}{\displaystyle w}是金属的功函数。如果光子具有很大的能量,可能会发生康普顿散射(~数千eV)或对产生(~数百万eV)。

光的强度本身并不能引起电子的射出。只有截止频率或更高的光才能做到这一点。然而,只要频率高于截止频率,增加光的强度将增加被发射的电子数量。

历史

海因里希-赫兹在1887年首次观察到了光电效应。他报告说,如果有光照在两个带电球体上,火花更容易在它们之间跳跃。为了了解赫兹观察到的效应,人们做了进一步的研究。1902年,菲利普-莱纳德表明,光电子的动能并不取决于光的强度。然而,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才提出一个完全解释该效应的理论。该理论说,电磁辐射是一系列的粒子,称为光子。光子与表面的电子相撞并发射出来。这一理论违背了电磁辐射是一种波的信念。因此,起初它没有被公认为是正确的。1916年,罗伯特-米利肯发表了使用真空光管的实验结果。他的工作表明,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非常准确地解释了这种行为。然而,米利肯和其他科学家接受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的速度较慢。麦克斯韦的电磁辐射波理论不能解释光电效应和黑体辐射。这些都是由量子力学解释的。

问题和答案

问:什么是光电效应?
答: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种现象,电磁辐射是由称为光子的粒子构成的,当它们撞击到金属表面的电子时,电子可以被发射出来,形成光电子。

问:谁发现了光电效应?
答:Heinrich Rudolf Hertz发现了光电效应。

问:为什么光电效应也被称为赫兹效应?
答:光电效应也被称为赫兹效应,因为它是由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发现的。

问: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答:波粒二象性是因光电效应而提出的概念,它有助于物理学家理解光和电子的量子性质。

问:谁提出了光电效应定律?
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定律。

问:光电效应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什么?
答:光电效应帮助物理学家理解了光和电子的量子性质,发展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并促成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电效应定律,他在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光电效应中发射的电子叫什么?
答:光电效应中从金属表面发射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AlegsaOnline.com - 2020 / 2023 - License C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