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以释迦牟尼的教义为基础,后来被称为乔达摩佛佛陀据说是一个对生命的真相保持清醒的人。

几个世纪以来,他的教义从印度传播到中亚、西藏、斯里兰卡、东南亚、中国蒙古韩国日本,以及现在的欧洲南北美洲。小乘佛教在南亚最为普遍;大乘佛教则在更北边。今天,佛教有许多不同的分支,但所有的学校和教派都有共同的基本思想。世界上约有7%的人是佛教徒。

虽然很多人把佛教看作是一种宗教,但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哲学,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寻找现实的方法。

背景和佛教概念

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公元前563-483年)在现在尼泊尔南部的一个小王国里开始了他的幼年王子生活。成年后,他抛弃了财富和地位,去寻找真理。佛陀在35岁时开悟,在接下来的45年里,他一直在印度北部旅行和教学。他在80岁时去世。

佛陀将他的大部分教导集中在如何克服痛苦上。他认为,所有的生物都会在出生、生病、变老和面临死亡时遭受痛苦。他教导说,通过克服苦难,一个人将获得真正的幸福。

早期的教学。他开悟后的第一课是给其他也放弃了世界的寻求者上的。这是一群圣人或僧侣,佛陀曾与他们一起学习了五年或更长时间。他首先向他们介绍了他所认为的生命的四圣谛和八正道(见下文)。这些教义确定了痛苦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存在的三个标志。佛陀教导说,生命最好被理解为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不满意(离开我们自己,我们永远不会真正快乐)和相互依存(所有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到了自我被更好地理解为一种幻觉的程度)。

中庸之道。佛教教导人们不伤害和节制或平衡,不要在某一方面走得太远。这被称为中庸之道,鼓励人们在平衡中生活。

冥想。佛陀建议将冥想作为一种约束心灵和看清世界本质的方法。佛教徒可以在坐着的时候以特殊或特定的方式进行冥想。站立和步行冥想是其他风格。

三种毒药。在讨论痛苦时,佛陀指出了欲望、愤怒和愚蠢这三种毒药,他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放下欲望、克服愤怒和愚蠢来结束我们的痛苦。

涅槃。彻底放下消极影响被称为涅槃,意思是 "熄灭",就像熄灭蜡烛的火焰。这种痛苦的结束也被称为启蒙。在佛教中,开悟和涅槃往往是指同一件事。

佛教徒相信上帝或神灵吗?佛陀不会说神明是否存在,尽管神明在一些佛教故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如果有人问佛陀:"神是否存在?"他保持了高贵的沉默。也就是说,他不会确认或否认。佛教徒不认为人们应该指望神灵来拯救他们或给他们带来启迪。相反,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地走出自己的道路。

其他基本教义。佛陀的许多思想在其他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中都有体现。

  • 业力。业力指的是行动,佛陀教导说,行动有好坏的后果。如果人们做出好的决定,他们会更加快乐,心态更加平和。

"要避免一切邪恶

要做好事。

要净化自己的心。这是诸佛菩萨的教导。"Dhammapāda, XIV, 5

  • 轮回。佛陀讲过轮回,即我们死后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转生,面临与前世相同的痛苦。佛教徒的最终目标是找到开悟(涅槃),使我们超越无尽的轮回和痛苦。一些佛教徒以诗意的方式理解这个想法,而不是以字面的方式。

谁是佛?

佛陀是一个巴利语单词,意思是 "觉醒"。一个对心灵和痛苦的真相有所觉醒并向他人传授真相的人被称为佛。佛陀 "一词通常是指历史上名为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的佛陀。佛教徒不相信佛是神,而是相信他是一个已经觉醒的人,可以看到心灵的真正运作方式。他们认为这种知识完全改变了这个人。这个人也能帮助其他人开悟。开悟的人超越了出生、死亡和重生。

谁是第一尊佛?

根据佛教的说法,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有无数的佛,在他之后也会有许多佛。

在巴利文中,《佛说经》中的第一尊佛是 "大梵行 "佛。Mahapadana经》说近代七佛中最早的佛是Vipassi佛(但该经并没有说Vipassi是第一佛)。从现在的Kalpa(我们现在的世界(地球)的开始)算起释迦牟尼佛被认为是第四位佛。在这种说法中,第一尊是卡库桑多佛,第二尊是科纳卡玛诺佛,第三尊是卡萨波佛。这一节的最后一尊佛将是弥勒佛。然后世界(地球)将自我更新,并从那时起开始一个新的Kalpa。

佛教的信仰

三颗宝石

佛教徒尊重和珍惜三宝,即佛、法、僧三宝。

佛陀指的是觉醒者,佛法指的是佛陀的教义,而僧伽指的是追随佛陀及其教义的人。

佛教徒说 "我依佛、法、僧"。他们在这些珠宝或宝物中找到安慰。

四个崇高的真理

佛陀最初和最重要的教义是四圣谛。

  1. 生活经常--事实上几乎总是--涉及到痛苦。
  2. 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是我们希望事情以某种方式进行。
  3. 治疗痛苦的方法是超越这种欲望。
  4. 超越欲望的方法是遵循高贵的八正道,这些做法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理解。

 

崇高的八正道

佛陀告诉人们,如果他们想了解四圣谛,就要遵循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即贵族八正道。这些是。

  1. 适当的观点。认识和理解四圣谛
  2. 适当的思想。把你的心从世界上移开,转向佛法
  3. 适当的言论。说实话,不说闲话,不说别人的坏话
  4. 适当的行为。不做邪恶的行为,如杀人、偷窃、或过不洁的生活。
  5. 适当的生计。以不伤害任何人的方式挣钱
  6. 适当的努力。努力使你的思想多一点善,少一点恶
  7. 适当的心态。牢记佛法并时时运用它
  8. 适当的冥想。将冥想作为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来练习

五条戒律

佛教徒被鼓励遵守五条戒律,或准则。佛陀教导说,杀人、偷窃、以有害的方式发生性关系和撒谎都不是技巧的表现。

  1. 我不会伤害活着的人或动物。
  2. 如果不是给我的东西,我是不会拿的。
  3. 我不会从事不正当的性行为。
  4. 我不会撒谎或说伤害别人的话。
  5. 我不会服用麻醉剂,如酒精毒品,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一个人想当和尚或尼姑,他或她也会遵守其他戒律

相关页面

问题和答案

问:谁被称为乔达摩佛?
答:释迦牟尼佛被称为佛教的创始人,据说是对生命的真相保持清醒的人。

问:佛教起源于哪里?
答:佛教起源于印度,基于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后来被称为乔达摩佛。

问:佛教的教义传播了多远?
答:几个世纪以来,佛教的教义从尼泊尔传播到中亚、西藏、斯里兰卡、东南亚、中国、蒙古、韩国、日本,以及现在的欧洲和南北美洲。

问:什么是小乘佛教?
答:小乘佛教在南亚最常见。

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答: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北。

问:世界上有多少人是佛教徒?
答:世界上大约有7%的人是佛教徒。

问:人们是如何看待佛教的?
答:很多人把佛教看作是一种宗教,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哲学,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寻找现实的方法。

AlegsaOnline.com - 2020 / 2023 - License C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