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
宽恕是指一个人选择原谅另一个人的违法行为或非法或不道德的事情。宽恕是有意和自愿的。当一个人宽恕别人时,他们会放下负面的情绪,比如说报复心。他们希望他们的犯罪者好。
宽恕,你们就会被宽恕 (1907年),这是朱利叶斯-施诺尔-冯-卡洛斯菲尔德的一幅画。
简介
宽恕是一个心理或精神过程。它意味着不再对另一个人或对自己感到愤怒。这可能是因为犯罪、罪恶、冒犯、侮辱、差异、错误、失误或失败。
宽恕不需要惩罚或赔偿。它是在没有任何补偿期望的情况下给予的。宽恕可能涉及提供道歉。
宽恕涉及到宽恕者的感受以及他们与被宽恕者的关系。宽恕可以在被宽恕的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例如,一个人可以原谅另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或者很久没有见到的人。
宽恕意味着忘记冒犯。它是真诚的,真正的。它不强加羞辱性的条件。它不是以骄傲为动机的。真正的宽恕是通过行动而不是语言来体现的。
圣雄甘地说:"弱者永远无法原谅。宽恕是强者的特质"。
宗教上对宽恕的看法
大多数世界性的宗教都有关于宽恕的教义。这些教义构成了现代宽恕的传统和实践的基础。
犹太教
在犹太教中,如果一个人造成了伤害,他或她必须去找他或她所伤害的人并请求原谅。如果他或她真诚地向他或她所伤害的人道歉并试图纠正错误,被伤害的人必须原谅他或她。
"正如我宽恕每个人一样,愿你在他人眼中给予我恩典,使他们也绝对宽恕我。"-特菲拉-扎卡
每年,犹太人都会举行赎罪日,或称赎罪日。在赎罪日之前,犹太人会请求原谅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所犯的错误(如果他们还没有这样做)。在赎罪日本身,犹太人禁食并祈祷上帝宽恕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对上帝犯下的罪过。上帝只能原谅一个人对上帝所犯的罪。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也有必要向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寻求宽恕。
基督教
在基督教中,耶稣谈到了宽恕他人的重要性,或表示怜悯。在《新约》中,有几个例子。
"仁慈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怜悯。"-《马太福音》5:7 (NIV)
"但我告诉你们这些听我话的人。爱你们的仇敌,向恨你们的人行善,为咒诅你们的人祝福,为欺负你们的人祷告。如果有人打你的脸,你也要把另一只脸转给他。"-路加福音6:27-29 (NIV)
"你们要慈悲,正如你们的父是慈悲的。"-路加福音6:36 (NIV)
"不要论断,你就不会被论断。不要谴责,你也不会被谴责。饶恕,你们就必得着饶恕"。-路加福音6:37 (NIV)
耶稣用不饶恕的仆人的比喻(马太福音18:21-35)说,我们应该无限制地宽恕。浪子的比喻也许是最著名的关于宽恕的比喻,指的是上帝对他的子民的宽恕。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教导说,安拉是Al-Ghaffur("常胜将军"),安拉是所有宽恕的原始来源(ghufran غفران)。以忏悔的心态寻求真主的宽恕是一种美德。
"真主宽恕过去的一切"。-《古兰经》5:95
伊斯兰教建议信徒之间进行宽恕,因为真主重视宽恕。然而,伊斯兰教也允许报复,但以所造成的伤害为限。
"伤害的报应是与之相等的伤害,但如果一个人宽恕并和解,他的报应是来自真主,因为真主不喜欢做错事的人。"-《古兰经》42:40
鼓励信徒之间的宽恕,并承诺从真主那里得到回报。
巴哈伊教信仰
在巴哈伊教中,巴哈伊教文献解释了如何对他人宽容。
"为神的缘故爱众生,而不是为他们自己。如果你为上帝的缘故爱他们,你就永远不会变得愤怒或不耐烦。人类并不完美。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你看向人本身,你总是会变得不快乐。但如果你看向上帝,你就会爱他们,对他们好,因为上帝的世界是完美和完全仁慈的世界。因此,不要看任何人的缺点,要用宽恕的眼光来看待。"-阿卜杜勒-巴哈,《世界和平的颁布》,第92页。
巴哈伊信仰的监护人肖吉-阿芬迪的著作中指出,你应该 "原谅和忘记 "一个人对你的行为,这样你就会得到原谅。
佛教
在佛教中,宽恕可以防止有害的思想损害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佛教认识到,仇恨的感觉对业力有持久的影响。佛教鼓励有积极作用的思想。
"在思考因果律时,我们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寻求报复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mettā和宽恕的问题,因为受害的人确实是最不幸的人。
当有怨恨的时候,佛教的做法是冷静地释放它们。佛教的重点是通过冥想释放痛苦。
佛教质疑使宽恕成为必要的情感。
"如果我们没有宽恕,我们就一直围绕着我们的痛苦创造一个身份,而这就是重生的东西。这就是遭受痛苦的东西。"
佛教强调mettā(仁爱)、karuṇā(慈悲)、mudita(喜悦)和upekkhā(平等),作为首先避免怨恨的方法。这些思想有助于理解世界上的痛苦,包括我们自己的痛苦和别人的痛苦。
印度教
宽恕是印度教的六大美德之一。一个不宽恕的人带着不好的记忆、负面的情绪和未解决的情感的包袱,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在印度教中,一个人必须宽恕别人,也必须为错怪别人而寻求宽恕。
"宽恕是美德;宽恕是牺牲;宽恕是吠陀;宽恕是Shruti;......宽恕是圣洁;通过宽恕......宇宙被维系在一起。"-《摩诃婆罗多》,第3册,Vana Parva,第二十九节
"正义是一种最高的善,宽恕是一种最高的和平,知识是一种最高的满足,而仁爱是一种唯一的幸福。"-摩诃婆罗多》,第5册,《乌多加帕瓦》,第三十三节
在印度教中,你要通过慈善、净化、斋戒、仪式和冥想等方式,从你所犯错误的人和整个社会中寻求宽恕。印度教的宽恕并不要求一个人与罪犯讲和,也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和解。印度教哲学中的宽恕是指慈悲、温柔、善良,放下某人或某事造成的伤害或损害。宽恕对于一个人从消极的想法中解脱出来,并能够专注于幸福地过上有道德和伦理的生活(达摩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在最高的自我实现状态中,宽恕成为一个人人格的本质,被迫害者不受影响,没有激动,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没有愤怒(akrodhi)。
耆那教
在耆那教中,宽恕是耆那人需要获得的主要美德之一。宽恕(或称kṣamāpanā)是佛法十大特征之一的一部分。耆那教文本引用了马哈维拉关于宽恕的说法。
通过修行prāyaṣcitta(忏悔),一个灵魂摆脱了罪孽,没有犯过错;正确修行prāyaṣcitta的人获得了道路和道路的回报,他赢得了良好行为的回报。通过乞求宽恕,他获得了心灵的快乐;由此他获得了对各种生命的善良态度;通过这种善良态度,他获得了人格的纯洁和免于恐惧。
在耆那教的祈祷词pratikramana中,耆那教徒反复向各种生物寻求宽恕--甚至向他们在吃饭和工作时可能伤害过的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寻求宽恕。
我请求所有生物的宽恕,愿所有生物宽恕我。愿我与众生为友,不与众生为敌。
在他们的日常祈祷中,耆那教寻求所有生物的宽恕。
我寻求所有我在行走、来往、踩踏生物体、种子、绿草、露珠、蚂蚁山、苔藓、活水、活土、蜘蛛网和其他生物体时可能受到折磨的生命的宽恕。我寻求所有这些生物的宽恕,无论它们是一感、二感、三感、四感还是五感。我可能踢过、用尘土覆盖过、与地面摩擦过、与他人碰撞过、颠倒过、折磨过、惊吓过、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或者杀害过、剥夺过他们的生命。(通过忏悔,愿我能免除所有这些罪过。
请求宽恕的方式是说出Micchāmi dukkaḍaṃ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愿所做的一切罪恶都没有结果"。在Samvatsari,耆那教徒问候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说micchāmi dukkaḍaṃ,并寻求他们的宽恕。他们会给朋友和亲戚写信或打电话,请求他们原谅。在samvatsari之后,没有任何争论或纠纷。
相关页面
- 怜悯之心
- 忏悔
- 谦逊
- 赦免
- 遗憾的是
- 悔恨
- 忏悔
问题和答案
问:什么是宽恕?答:宽恕是指选择原谅他人的错误行为,无论是违法、不道德还是单纯的冒犯。
问:宽恕是强制性的吗?
答:宽恕是一种有意的、自愿的行为,这意味着它不是强制性的。
问:宽恕别人会发生什么?
答:当一个人宽恕他人时,他就会放下复仇等负面情绪,并祝愿冒犯他的人一切顺利。
问:宽恕可以被强迫吗?
答:不能,宽恕是一种有意的、自愿的行为,因此不能强迫。
问:宽恕为什么重要?
答:宽恕可以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平静,缓解压力,促进康复。
问:宽恕是否意味着忘记冒犯?
答:宽恕并不一定意味着忘记冒犯,但确实意味着放下与冒犯相关的负面情绪。
问:宽恕是软弱的表现吗?
答:不,宽恕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力量和成熟的表现。原谅一个对不起你的人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