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历史

基督教和基督教的历史始于耶稣及其使徒。基督教是以耶稣基督的诞生、生命、死亡、复活和教导为基础的宗教。

基督教开始于公元1世纪耶稣死后,作为犹太地区的一小撮犹太人,但很快就在罗马帝国传播开来。尽管早期基督教徒受到迫害,但后来还是成为国教。在中世纪,它传播到北欧和俄罗斯。在探索时代,基督教扩展到世界各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该宗教曾发生过分裂和神学纠纷,结果产生了四个主要分支:罗马天主教会东正教、东方正教和新教。

第一批基督徒大多是犹太裔或犹太改宗者。早期的一个困难来自于非犹太人的皈依者。有一个问题是,他们是否必须在成为基督徒之前"成为犹太人"。圣彼得的决定是,他们不需要,这个问题在耶路撒冷的会议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使徒的教义使早期教会与一些犹太宗教当局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党卫军的殉道。司提反和雅各大帝殉道,并被驱逐出犹太教堂。因此,基督教得到了一个不同于犹太教的身份。"基督徒"(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ός)这个名字最早是用在安提阿门徒身上,如(使徒行传11:26)所记载。

犹太人的连续性

基督教保留了犹太传统的许多做法。基督教认为犹太经文是神圣的,主要使用七十士版和译本作为旧约圣经,并增加了其他文本作为新约圣经。基督徒宣称耶稣是以色列的神,已经成为人形,并认为耶稣是旧约中预言的弥赛亚(基督),所以是以色列人所期待的。

基督教延续了许多犹太教的做法:礼仪崇拜,包括使用香、祭坛、一套从犹太教堂实践中改编的经文读本、在赞美诗和祈祷中使用圣乐、宗教日历,以及其他典型的特点:完全由男性担任祭司,以及禁欲主义做法(禁食等)。

后使徒教会

当大多数使徒去世,他们作为城市基督教团体领袖的工作被主教接管的时候,被称为后使徒时期。它包括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基督教崇拜合法化之前的迫害时期。基督教(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ός)一词最早的使用记录就来自这个时期。这个词是由安提阿的伊格内修在107年使用的。

迫害

早期的基督徒受到了各种迫害,这甚至意味着死亡。这甚至意味着死亡。早期的殉道者包括司提反(使徒行传7:59)和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使徒行传12:2)。罗马帝国当局更大规模的迫害始于64年,当时尼禄皇帝将罗马大火归咎于他们,正如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报告的那样。

根据教会传统,圣徒彼得和保罗就是在尼禄的逼迫下,在罗马成为殉道者的。新约圣经中有几部著作提到了迫害和非常困难的时期。有250年的时间,基督徒遭受迫害,因为他们拒绝敬拜罗马皇帝。这被视为叛国罪,并被处死。但基督教继续在整个地中海地区传播。在四世纪末,他们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力量。

基督教合法化

加列里乌斯于311年4月颁布法令,允许信奉基督教。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利西尼乌斯在《米兰敕令》中宣布容忍基督教。君士坦丁成为第一个基督教皇帝;他从母亲海伦娜那里了解到基督教。

到391年,在狄奥多西一世的统治下,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基督教合法化后,教会把与帝国政府相同的省份作为行政区域,并称之为教区。罗马主教自称是所有人中最高的,并选择了教皇的头衔。

在这个时代,有几个大公会议。这些会议主要涉及基督论的争议。尼西亚两次会议(324年,382年)谴责阿里乌主义,并制定了《尼西亚信经》来定义信仰。以弗所大公会议谴责景教,并肯定圣母玛利亚是圣母玛利亚("神的使者"或"神的母亲")。也许最重要的是卡尔西顿会议,它肯定了基督有两个本性,即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同时。这意味着,一神论受到了谴责。

卡皮托里尼博物馆 的君士坦丁巨像头像。Zoom
卡皮托里尼博物馆 的君士坦丁巨像头像。

中世纪早期的教会(476-800)

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出现了"罗马世界的转变",而不是"罗马帝国的衰落"。随着7世纪穆斯林的入侵,基督教的西域(拉丁语)和东域(希腊语)开始呈现出鲜明的形态,罗马的主教们对蛮族国王的兴趣大于对拜占庭皇帝的兴趣。这就导致了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加冕查理曼为"罗马人的皇帝"。

中世纪早期教廷

中世纪早期,罗马城受到意大利战乱的影响非常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征服了意大利的奥斯特哥特王国。他把意大利的拉文纳作为一个领地,有自己的总督,但帝国的影响力常常受到限制。伦巴第人入侵后,罗马不得不自顾不暇。因此,教皇们出于需要,发现自己从教皇的庄园里用粮食喂养城市,谈判条约,向伦巴第军阀支付保护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雇佣士兵来保卫城市。最终,由于帝国未能提供援助,教皇们转而从其他方面寻求支持,尤其是法兰克人

中世纪教会

中世纪中期是指从800年查理曼加冕到15世纪末,这一时期君士坦丁堡陷落(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此后是新教改革(1515年)。

投资争议

投资权之争,又称教外投资权之争,是中世纪欧洲世俗与宗教势力之间最重要的冲突。它始于11世纪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间的争论。问题是谁来控制主教的任命(委任)。俗人委任制的结束意味着皇权的重要损失,也意味着野心勃勃的贵族们的损失,有利于教皇所希望的教会改革。

主教从附属于其主教辖区的地产中收取收入。拥有土地(封地)的贵族将这些土地在家族内世袭。然而,国王对主教领地内的土地有更多的控制权。国王会把主教领地交给有权势的朋友。如果国王留下一个主教职位空缺,他就可以得到钱,直到任命一位主教,然后他应该偿还这些收入。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教会希望结束这种非教职者的委任, 因为空出的主教职位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投资竞赛是教会试图改革主教职位和获得更好的主教的一部分。

教皇格雷戈里七世颁布了《教皇诏书》,规定只有教皇可以任命、解除或调动主教到其他教区任职。皇帝对此表示拒绝。在被逐出教会和他的公爵们的反抗下,亨利道歉并得到原谅,不过冲突仍在继续。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坎特伯雷大主教圣安塞姆之间也发生了类似的争议。英国的争议在1107年通过一项协议解决,国王放弃任命主教,但确实要求宣誓效忠。后来的《沃姆斯协约》(Pactum Calixtinum)以类似的妥协方式解决了帝国的委任权争议。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骑士为保卫基督徒和扩大基督教领地而进行的军事冲突。一般来说,十字军东征指的是在圣地对教廷赞助的穆斯林势力的作战。还有其他的十字军东征,打击西班牙南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伊斯兰势力,以及日耳曼骑士对东欧异教据点的战役,以及(在较小的程度上)打击卡塔里主义或其他基督教异端的十字军。

圣地一直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因此也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直到七世纪和八世纪的伊斯兰征服。此后,基督徒一般都被允许访问圣地的圣地,直到1071年,塞尔柱土耳其人关闭了基督教的朝圣活动,并袭击了拜占庭人,在曼济克特战役中击败了他们。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向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求援,请求帮助对抗伊斯兰教的侵略。乌尔班二世没有送钱,而是在1095年11月27日的克莱蒙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基督教世界的骑士们,把朝拜圣地和对异教徒发动圣战的想法结合起来。

东西方分裂

东西方分裂,或称大分裂,将教会分为西方(拉丁)和东方(希腊)两个分支,即西方天主教和东方东正教。这是自东方某些团体拒绝接受卡尔西顿会议的法令(见东方正教)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分裂,而且意义更为重大。虽然东西方分裂的时间通常是在1054年,但它是拉丁和希腊基督教界长期以来在教皇优先权和某些教义问题上(如"孝子")意见不一致的结果。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加剧了双方的恶感。

1054年,当教皇的使节们通知君士坦丁堡的Michael Cerularius牧首,说他已被逐出教会时,这场分裂成为"正式的"。几天后,他将使节们逐出教会。1274年和1439年分别在里昂和巴塞尔进行了和解的尝试,但每次同意联合的东方主教都被整个东正教拒绝。不过,西方与现在所谓的"东礼天主教教会"之间实现了和解。最近,1965年,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取消了相互驱逐,但分裂依然存在。

两派都是早期教会的后裔,都承认对方主教的使徒继承权,也承认对方圣礼的有效性。虽然两者都承认罗马主教的首要地位,但东正教将其理解为荣誉的首要地位,在其他教区的教会权力有限或没有。

西方分裂主义

西方分裂,或称教皇分裂,是1378年至1416年拉丁基督教界长期的危机,当时有两个或更多的罗马教廷声索者,因此很难辨别谁是真正的教皇。这场冲突是政治性的,而不是教义性的。

俯瞰克拉克-德-沙瓦利耶的城墙,靠近不可逾越的十字军要塞。Zoom
俯瞰克拉克-德-沙瓦利耶的城墙,靠近不可逾越的十字军要塞。

教会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399-1599年)。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大变革和大成就的时期,在意大利的标志是古典主义的取向和通过商业贸易增加财富。罗马城、教廷和教皇国都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一方面,这是一个艺术赞助和建筑辉煌的时代,教会赞助了米开朗基罗、布鲁内莱斯基、布拉曼特、拉斐尔、弗拉-安杰利科多纳泰罗达-芬奇等艺术家。另一方面,意大利的富裕家族经常为自己的成员争取主教职位,包括教皇职位,其中一些人以不道德著称,如亚历山大六世和西克斯图斯四世。

米开朗基罗的《彼得大教堂壁画》,梵蒂冈城。Zoom
米开朗基罗的《彼得大教堂壁画》,梵蒂冈城。

新教改革

16世纪初,马丁-路德和乌尔里希-茨温利两位神学家开始了旨在改革教会的运动。与早期的改革家不同,他们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教义(而不是简单的道德软弱或缺乏教会纪律的问题),因此他们的目的是改变当代教义,以适应他们的"真福音"观念。新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新教",是因为该运动的领导人对教会等级制度和教皇提出了"抗议",实质上是选择与教会等级制度分开进行改革。然而,这些领导人最初并没有使用"新教"一词,而是自称"福音派",强调"回归真正的福音(希腊语:euangelion)"。

新教改革的开始一般被认为是马丁-路德和1517年在德国威腾堡张贴的95篇论文。早期的抗议是针对腐败现象,如私生子、主教职位空缺和卖赎金。然而,新教的立场后来纳入了独一性圣经和独一性信仰等教义上的变化。新教改革直接产生的三个最重要的传统是路德宗改革宗加尔文宗、长老会等)和英国圣公会的传统,不过后一类人既认同"改革宗",又认同"天主教",有些亚群拒绝归类为"新教"。

新教改革可分为两个不同但基本同时进行的运动,即裁判官改革和激进改革。教士改革涉及某些神学教师(拉丁文:magistri),如路德、胡德里奇-茨温利、约翰-加尔文、克朗默等与世俗的教士结盟,合作进行基督教世界的改革。激进的宗教改革家除了在国家制裁之外组成团体外,还经常采用比较极端的教义变革,如拒绝尼西亚会议和卡尔西顿会议的租户。教士和激进改革者之间的分歧往往与一般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敌意同样激烈,甚至更甚。

新教改革几乎完全在北欧范围内传播,但在某些北方地区,如爱尔兰和德国部分地区并没有站稳脚跟。到目前为止,与激进的改革者相比,教会改革者更为成功,其变革也更为广泛。天主教对新教改革的反应被称为"反改革"(Counter Reformation),或称天主教改革,其结果是对传统教义的重新肯定,并出现了以道德改革和新的传教活动为目标的新的宗教秩序。反宗教改革使北欧约33%的人重新皈依天主教,并在中南美洲、非洲、亚洲,甚至中国和日本发起传教活动。新教在欧洲以外的扩张,通过对北美和非洲地区的殖民,规模较小。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奥古斯丁派的修士,也是威腾堡大学的教授。1517年,他发表了一份95篇论文的清单,或者说是需要辩论的要点,涉及到贩卖放纵的非法行为。路德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特别不屑一顾,当他开始发展自己的神学时,他越来越多地与其他学者发生冲突。不久,路德开始发展他的称义神学,或称一个人在神眼中"成正"(义)的过程。

在天主教神学中,一个人通过信仰接受的恩典的逐步注入,并通过良好的行为配合,使其成为义人。路德的称义学说则不同。他说称义的意思是"宣布一个人成为义人",上帝将基督的功绩归于一个仍然没有内在功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善行更多的是一种非必要的副产品,对自己的义的状态毫无贡献。路德与主要神学家之间的冲突,导致他逐渐拒绝了教会等级制度的权威。1520年,他被教皇的Exsurge Domine诏书谴责为异端,他在维滕堡将其与教规书籍一起烧毁。

约翰-加尔文

约翰-加尔文是法国教士和法学博士,后来成为宗教改革第二代的新教改革家。他因在1536年出版《基督宗教学派》(后经修订)而闻名,并成为日内瓦改革派教会的领袖,日内瓦在16世纪下半叶成为改革派基督教的"非官方首都"。他在城市和市议会中拥有很大的权力,因此他被称为(相当不光彩的)"新教教皇"。

加尔文建立了一个长老会和一个"consistory",由牧师和长老们为热那亚人制定宗教纪律事项。加尔文的神学最著名的是他的(双重)宿命学说,认为神自古以来就预设了谁会得救(选民),同样也预设了谁会被诅咒(被诅咒者)。宿命并不是加尔文著作中的主导思想,但对他的许多宗教改革的继承者来说,它似乎成为了主导思想。

英国宗教改革

另请参阅。英国内战

与其他改革运动不同的是,英国宗教改革始于王室的影响。利八世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天主教国王,1521年,他在他委托撰写的一本名为《七大圣礼的辩护》的书中为教皇辩护,教皇利奥十世因此授予他Fidei Defensor(信仰的捍卫者)的称号。然而,当国王希望取消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时,他与教皇发生了冲突,他需要教皇的批准。凯瑟琳,在许多其他贵族关系中,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姑姑,教皇最重要的世俗支持者。随之而来的争端最终导致了与罗马的决裂,并宣布英格兰国王为英国(圣公会)教会的领袖。随后,在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一世等君主以及托马斯-克朗默和威廉-劳德等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领导下,英格兰经历了一段狂热而折衷的改革时期,有些改革比较激进,有些改革比较传统。出现的是一个既认为自己是"改革派"和"天主教",但又不认为自己是"罗马派"的国家教会(对"新教"的称号犹豫不决),以及其他"非官方"的更激进的运动,如清教徒

马丁・路德Zoom
马丁・路德

反宗教改革

反改革或天主教改革是天主教会对新教改革的回应。反宗教改革的实质是重新相信传统的做法,坚持天主教教义是教会和道德改革的源泉,是阻止新教传播的答案。因此,它经历了耶稣会等新的修会的成立,建立了适当培训神父的神学院,重新开展了世界性的传教活动,发展了新的但又是正统的精神信仰形式,如西班牙神秘主义者和法国精神信仰学派。整个过程是由特伦特会议牵头的,它澄清和重申了教义,发布了教条定义,并制定了《罗马教义》

虽然爱尔兰、西班牙、法国和其他地方在反宗教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核心是意大利和当时的各位教皇,他们建立了禁书目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和罗马裁判所,这是一个起诉异端和相关罪行的司法法庭系统。圣皮乌斯五世(1566-1572年)的教廷不仅以其注重制止教会内部的异端和世俗的滥用而著称,而且还注重提高民众的虔诚度,坚决遏制新教的吸引力。皮乌斯在其教宗任期开始时,就向穷人、慈善机构和医院施舍了大量的善款,教宗以慰问穷人和病人、支持传教士而闻名。这些教皇的活动恰逢罗马古代基督教墓穴的重新发现。正如Diarmaid MacCulloch所说:"就在这些古代殉道者再次被发现的同时,天主教徒开始重新殉道,无论是在海外传教领域,还是在夺回北欧新教的斗争中:事实证明,墓穴激励了许多人的行动和英雄主义"。

大觉醒

第一次大觉醒是大约1730-1740年美国殖民地新教徒的宗教热情浪潮,强调传统的改革宗美德,如虔诚的布道、简陋的礼仪,以及对个人罪恶感和被基督耶稣救赎的深刻认识。历史学家Sydney E. Ahlstrom认为它是"国际新教大动荡"的一部分,这场大动荡还创造了德国的虔诚派、福音派复兴和英国的循道派。它以复兴已建立的会众的灵性为中心,主要影响到公理会、长老会、荷兰改革派、德国改革派、浸信会和卫理公会等教会,同时也在奴隶内部传播。第二次大觉醒(1800-1830年代)与第一次不同,它把重点放在未信主的人身上,并试图向他们灌输一种在复兴聚会中体验到的个人救赎的深刻意识。它也引发了恢复派团体的开始,如摩门教和圣洁运动。第三次大觉醒从1857年开始,最值得一提的是把运动带到了全世界,特别是在英语国家。北美最后一个从"大觉醒"中出现的团体是五旬节教,它起源于卫理公会、卫斯理教和圣洁运动,于1906年在洛杉矶的阿苏萨街开始。五旬节主义后来导致了灵恩运动。

复兴主义

复兴主义是指各种不相干的运动,他们认为当代基督教的各种形式都偏离了真正的、原始的基督教,然后这些团体试图"重建",通常使用《使徒行传》作为"指南"或某种形式。复兴主义是从第二次大觉醒发展起来的,在历史上与新教改革有关,但不同的是,复兴主义者通常不把自己描述为"改革"一个从耶稣时代就持续存在的基督教会,而是把自己认为在某些时候已经失去的教会恢复起来。复兴这个名称也被用来描述后期圣徒(摩门教)和耶和华见证人运动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描述了20世纪欧洲某些相关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纳粹德国。当意大利政府关闭天主教青年组织时,教皇庇护十一世发表了《Non Abbiamo Bisogno》通谕,称法西斯政府隐藏着"异教意图",并表示天主教的立场与法西斯主义不可调和,法西斯主义将国家置于上帝和基本人权与尊严之上。后来他与意大利和德国的新统治者签订了协议。

许多天主教神父和修道士在纳粹政权下受到迫害,如集中营受害者马克西米利安-科尔贝和伊迪丝-斯坦因(圣特蕾莎-本尼迪克塔)。此外,许多天主教平信徒和神职人员在大屠杀期间帮助庇护犹太人,包括教皇庇护十二世。在1944年罗马解放前,各种事件,如向被击落的盟军飞行员提供援助,差点导致纳粹德国入侵梵蒂冈。

纳粹主义与新教,特别是德国路德教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尽管德国大多数新教教会领袖对纳粹日益增长的反犹太活动很少发表意见,但一些人,如迪特里希-邦霍费尔(路德教牧师)却强烈反对纳粹。邦霍费尔后来被判犯有暗杀希特勒的阴谋罪并被处决。

原教旨主义

原教旨主义基督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在英国和美国新教内部兴起的一场运动,是对现代主义和某些自由主义新教团体的反应,这些团体否认被认为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但仍自称为"基督教"。因此,原教旨主义试图重新确立那些如果不放弃基督教身份就无法否认的教义,即"基本教义":《圣经》是上帝的话语,被视为唯一的权威来源,基督的童贞女出生,通过耶稣的赎罪学说,耶稣的肉体复活,以及基督即将回归。

普世主义

普世主义泛指基督教团体之间通过对话建立某种程度的团结的运动。"普世主义"源于希腊语κουμένη(oikoumene),意为"居住的世界",但更形象地讲类似于"普遍的统一"。该运动可以区分为天主教运动和新教运动,后者的特点是重新定义了"宗派主义"的教会学(天主教会等都反对)。

在希腊东正教方面,为调和东西方的分裂状态而采取了稳定的行动。1894年11月30日,教皇利奥十三世发表了《东方教会》(Autostolic Letter Orientalium Dignitas),维护东方传统对整个教会的重要性和延续性。1965年12月7日,教皇保罗六世宗座和普世宗主教阿提那哥拉斯一世发表《天主教-东正教联合宣言》,解除了1054年的相互驱逐。

关于天主教与新教团体的关系,成立了一些委员会,以促进对话,并制定了一些文件,旨在确定教义的统一点,如1999年与世界路德教联合会共同制定的《关于称义学说的联合宣言》。

新教内部的普世运动集中于确定一系列作为基督教徒所必需的教义和做法,从而使符合这些基本标准的所有团体获得(或多或少)平等的地位,也许自己的团体仍然保留"平等中的第一"地位。这个过程涉及对传统神学中"教会"概念的重新定义。这种被称为宗派主义的教会学认为,每一个团体(符合"作为基督徒"的基本标准)都是一个更大的"基督教会"的子团体,它本身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没有直接的代表性,即没有任何团体或"宗派"声称自己是"教会"。显然,这种教会学它与其他确实认为自己是"教会"的团体是有差异的。但此外,由于"基本标准"一般包括对神圣的三位一体的信仰,它导致了这些新教普世运动与非三位一体的团体,如后期圣徒(摩门教)和耶和华见证人之间的纷争,这些普世团体往往不认为他们是基督徒。

问题和答案

问:什么是基督教?
答:基督教是基于耶稣基督的诞生、生活、死亡、复活和教导的宗教。

问:基督教始于何时?
答:基督教开始于耶稣死后复活的公元1世纪。

问:基督教是如何传播的?
答:从犹太区的一小群犹太人开始,它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在探索时代,它扩展到全世界,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问:基督教的一些分支是什么?
答:基督教的四个主要分支是罗马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东方东正教会和新教会。

问:谁是一些早期的基督徒?
答:大多数早期基督徒是犹太人或犹太改宗者。也有非犹太皈依者,他们必须决定在成为基督徒之前是否必须 "成为犹太人"。

问:是什么导致了基督教有别于犹太教的身份?
答:使徒们的教义使早期教会与一些犹太宗教当局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殉道者和被驱逐出犹太教会堂,从而使基督教有了自己不同于犹太教的身份。

问:"基督教 "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答:"基督徒"(希腊语׳סיףפיבם)这个名字最早用于安提阿的门徒,正如使徒行传11 :26中所记载的。

AlegsaOnline.com - 2020 / 2023 - License CC3